中国石化新闻网讯(沈大鸣)12月6日,管道公司最后一处管道隐患整治工程——鲁宁管道山东薛城段改线段工程顺利完工,原来途经人口密集区的13.3公里旧管道被新建的21.5公里管道替代,旧管道上方的179项直接占压和安全距离不足的隐患随之被彻底消除。这标志着占集团公司管道隐患总数近50%的管道公司7671项隐患整治工作全面完成。
“11•22”事故发生后,管道公司深刻汲取教训,认真贯彻落实国家、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部署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全员行动,彻查所管理的39条、6600多公里的原油管道隐患。从2013年底至2014年,按照“谁主管、谁排查、谁签字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从公司领导到一线员工以分段承包、徒步巡查方式,开展了3轮拉网式隐患排查,共查出分布在10多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7671项管道隐患,其中有3798项被列为重大隐患。这也成为管道公司有史以来查出隐患数量最多、最细、最全的一次。
针对隐患形成的不同情况和特点,管道公司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,采用“建、改、拆”三项措施全力推进隐患整治工作。其中,“建”即对隐患多、服役时间长的管道在消除隐患的同时,加快构建新的管道,以新替旧;“改”即对50余处穿越城区并存在众多重大隐患的管道,采取改线方案,改线长度达到了331.2公里;“拆”是对其他占压、安全距离不足等隐患,采取拆除、维修等方案进行处理。
由于隐患数量多、情况复杂、涉及地域广,管道公司成为集团公司隐患整治任务最重、难度最大的单位。
为了早日完成隐患整治任务,集团公司、管道公司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,对隐患整治项目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在资金、人力、物力上给予优先保障。同时,在隐患整治期间,该公司还注重依法维护自身利益,按照“后建服从先建”、“谁违法、谁出资”的原则,积极争取占压方的支持,分摊隐患整治费用,自2014年以来从企业外部争取到了超过5亿元的治理资金。
为从措施上保证隐患整治工作的早日完成,管道公司2015年抽调专人成立公司隐患整治工作组,专门负责隐患整治攻坚战的全程督导。围绕整治目标,倒排工期计划,积极协调,强势督导,对隐患整治进度实行“看板管理”,动态更新,接受全员监督。该公司还制定了隐患整治奖惩实施细则,对按期完成隐患整治任务、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,对整治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厉问责。
管道公司的隐患整治工作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。一些管道隐患由于涉及企地多方,协调解决难度大,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。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带领下,管道公司先后与山东、江苏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北、广东等省联合召开隐患整治对接推进会议。管道公司领导也奔赴管道沿线各地,向地方政府部门汇报对接隐患整治工作,与属地政府负责人现场踏勘、协调商议重大隐患整改事宜。对于整治任务较重的部分省、市,该公司安排专人每月向地市级政府汇报工作、每周向县乡政府汇报工作,安排专人不间断地同政府部门联系协调,形成了企地双方协同作战、共管共治的局面。
对于排查出的隐患,管道公司高度重视做好风险防控,防范事故发生,及时编制“一对一”的风险防控预案,有效防范了事故的发生,并且在隐患整治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新增违法占压案件。
在7671项管道隐患整治完成后,该公司已着手建立动态的隐患排查整治机制,为实现管道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。
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近三个月来,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油气改革文件已达7个,主要聚焦输配体制改革和价格市场化两大问题,并在福建开启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,诸多举措被业内认为是为年内出炉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“鸣锣开道”。
一位国家能源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,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《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》,于2016年底前出台。
从企业层面动作看,管输价改、管网独立、市场准入、价格放开等方面有望成为此次油气改革的重头戏,
政策七连发
油气改革的总体方向可概括为:放开垄断性领域的竞争性业务、实行全产业链的公平准入。
8月末以来,国家发改委陆续发布《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》、《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、《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(试行)》、《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》、《关于做好2016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》、《关于推进化肥用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》、《关于福建省天然气门站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》一系列政策。
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景春梅看来,能源市场化改革,从根本上是要解决产业放开和市场开放的问题,“在过去,我国的油气产业集中度比较高,价格主要以政府指导价为主,通过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仍待完善”。
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透露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天然气仍将面临供大于求的困局,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将达到3650亿至4000亿立方米,但消费量只有3250亿立方米,约有400亿至750亿立方米天然气过剩,这背后有市场体系建设滞后、天然气缺乏调峰成本补偿机制等诸多原因,应重点开拓新的天然气消费市场。
何勇健认为,我国应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,降低管输气价,逐步开放生产、销售气价,实施气、电价格联动;推进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公平开放,扩大海上低价LNG进口,做大蛋糕,摊薄成本;合理布局天然气网络和服务设施,鼓励大用户直供;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;海陆并举,常规与非常规并重。“通过大力实施上述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开拓消费市场后,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3500亿立方米左右”。
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也认为,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到一定阶段,通过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是必经之路。
招商证券分析师柴沁虎认为,油气改革总思路可能是一系列试验性、渐进式的措施,但是不能排除大刀阔斧进行改造的可能。
不过,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调研员刘满平认为,天然气价格改革,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配气费。因为配气费占比例过高,环节过多,目前中国的配气费主要由增容费、计量费、调峰费、营业税金以及附加利润构成,“规范和控制配送气的费率水平是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重要目标”。
改革三路推进
油气产业可分为上中下三游,上游包括油气勘探开采、进口,中游包括油气炼化、储运,下游包括油气分销。
作为一个油气资源较为紧缺的国家,我国在油气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上下游产业的短时波动,如何在市场化之后建立健全监管手段至关重要。
壳牌中国区天然气副总裁沈柏霖认为,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从第一阶段的政府全产业链价格管制,到第二阶段的第三方准入、批发价格放开和市场准入开放,再到第三阶段的批发环节实现竞争和具备充分的管网处理能力,并进而拥有现货和期货交易。
11月26日,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。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品种最齐全、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油气现货交易平台,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目标是构建油气现货交易市场,让市场决定价格,这也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。按照规划,交易中心将按照先气后油、先现货后中远期、先国内后国际的原则,开展天然气、石油等能源品种的现货交易。
11月14日,国家发改委决定在福建省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。作为天然气第一个市场化改革试点,其成功与否对其他省份的改革推进将有重大影响。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推测,“后期一定会进行试点推广”。
国家发改委要求,福建省物价局要完善天然气销售价格管理机制,合理安排销售价格;按照《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》要求,减少供气层级,加强省内输配价格监管,努力降低用气成本;研究制定应对天然气气源价格异常波动的工作预案,保障市场平稳运行;适时完善低收入群体用气价格政策和社会救助机制,确保低收入群体不因天然气价格波动降低生活质量。
无独有偶,中石化、中海油和中石油先后公开油气设施信息,标志着油气领域中游环节引入第三方竞争。按照此前的油气改革思路和征求意见稿的说法,管网独立采取分步走的路径,先在三桶油内部实现管输业务的相对独立,业务和上游、下游彻底分离,资产和人员从母公司分离,财务独立核算,制定出管网无歧视向第三方放开的实施办法以及监管制度。
林伯强认为,在推广价格改革的同时,体制改革也应该跟上来。
柴沁虎坦言,希望能够以产业链为主线,从政府、市场、企业三个维度出发,对油气上中下游的矿权出让、勘探开发、管网储运、贸易流通和炼化等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,从而建立起公平竞争、开发有序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现代市场体系。 |